欢迎访问 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网站,今天是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 关注:
法院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如我在诉·青年法官说第7期】在“民告官”天平上,放一颗感同身受的砝码

来源:兰铁中院行政庭 作者:黄宝玉 责任编辑:朱小雪 发布时间:2025/7/25 9:50:38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在“民告官”天平上,放一颗感同身受的砝码

行政审判庭法官助理  黄宝玉

微信图片_20250725095048.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我是行政审判庭的法官助理黄宝玉。今天站在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我对“如我在诉”的理解。“如我在诉”,这不仅是一种司法理念,更应当成为每一位法官的职业信仰。



以同理心倾听:

司法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回响



行政审判,是老百姓与政府对话的桥梁,是权利与权力博弈的舞台。在行政庭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也接触了一些案件:有当事人因信息公开受阻而四处求助,有当事人因为一纸拆迁决定奔波十多年,也有商户因行政处罚濒临破产。每当翻阅这些卷宗时,总会想起一句话:“行政诉讼里没有小案子,因为老百姓告的不仅是政府,更是对法治的信任。”  

我记得庭里面曾经有个案件,案件的当事人因房屋被强拆,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接连提起了近百起的诉讼。他每次来法院,都带着厚厚一叠材料,向法官诉说着他的诉求。案件的主审法官没有打断他,而是耐心听完他的每一句话,并在判决书中详细回应了他的每一个疑问。

那一刻,我明白了“如我在诉”的真正含义——司法不仅要实现正义,更要让当事人感受到正义的实现过程。

青年法官,最容易丢失的,恰恰是这份对普通人的体察。他们可能习惯了法律条文的严谨,却忽略了当事人情感的脆弱;可能为了追求裁判的效率,却忽视了程序中的尊重。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往往带着对政府的质疑、对法律的不解走进法庭,如果只是机械地适用法律,而不去理解他们的处境,司法的公信力又如何建立?  

“如我在诉”,就是要求我们放下法官的威严,先做一名倾听者。在每一次庭审中,想象自己是坐在原告席上的那个人,带着忐忑和期待,等待一个公正的答复。  



以专业力裁判:

在权力与权利的平衡中守护法治底线



行政诉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解决个案纠纷,更是对行政权力的司法监督。青年法官在审理“民告官”案件时,常常面临两重压力:可能会有来自行政机关的压力和来自当事人的期望。 面对这些压力,“如我在诉”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以专业能力实现真正的公平。

行政诉讼的公正,不是“偏向谁”,而是“严格审查”。青年法官必须做到:对行政机关——审查其执法程序是否合法,证据是否充分,法律适用是否准确;对原告——保障其诉讼权利,充分听取意见,并在裁判文书中回应其核心诉求。  

真正的“如我在诉”,是像对待自己的权利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份证据、每一条法律适用。如果我们自己遭遇不公,会希望法官如何审理?那么,我们就应当以同样的标准去对待每一个案件。  



以改革者破局:

让司法正义看得见、信得过、等得起



行政诉讼的难题,不仅在于法律适用,更在于如何让老百姓真正信任司法。

青年法官的优势,在于尚未被惯性思维束缚,敢于创新、敢于担当。“如我在诉”要求我们不仅要裁判案件,更要成为司法改革的践行者。 

   各位同仁,行政诉讼的本质,是让普通人在面对强大的行政权力时,仍然相信法律能够保护他们的权利。作为青年法官,或许无法改变所有不公,但可以确保:  

每一个当事人都被认真对待;  

每一次庭审都经得起历史检验;

每一份判决都传递法治的信念。  

“如我在诉”不是一句口号,它植根于《行政诉讼法》开宗明义之精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民告官”的独特场域中,它尤其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当我们穿上法袍时,我们是法官;但在心里,请永远记得:我们也曾是普通人,也可能有一天成为那个坐在原告席上的人。


  愿我们将心比心,以情共情,在行政审判的天平上,稳稳放下那颗感同身受的砝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