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网站,今天是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 关注:
法院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如我在诉·青年法官说第6期】用“三颗心”做好“如我在诉”

来源:兰铁中院行政庭 作者:王丽丽 责任编辑:朱小雪 发布时间:2025/7/24 9:11:40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用“三颗心”做好“如我在诉”

行政审判庭法官  王丽丽

微信图片_20250724091154.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下午好!

我的演讲题目是《用“三颗心”做好“如我在诉”》。

首先,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如我在诉”?

“如我在诉”,简简单单四个字,却重若千钧。它要求我们法律人——无论是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还是其他审判辅助人员——在面对每一个案件、每一位当事人时,都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想象一下:如果此刻当事人是我,是我的亲人,我渴望得到怎样的对待?我期待一个怎样的结果?一个怎样的过程?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如我在诉”?

在我看来,要想做到“如我在诉”,必须要拥有三颗心。


第一颗心——同理心

如我在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深刻的内省和换位思考。它要求我们超越冰冷的法条、复杂的程序和固有的偏见,去触摸案件背后活生生的人,去感受他们的焦虑、期盼、痛苦,乃至绝望。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同理心。这份同理心,并非要求我们放弃职业立场和理性判断,而是提醒我们:法律服务的对象是人,法律的终极目标是维护人的尊严与福祉,唯有将心比心,才能让我们的工作充满温度,让法律的运行更贴近人心。


第二颗心——责任心

如果我是当事人,我必然希望我的案件得到最专业、最审慎的对待。法官的每一次庭审驾驭、每一次证据分析、每一份裁判文书,都关乎我的身家性命、前途命运。一丝懈怠、一处疏漏,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如我在诉”,要求我们必须敬畏手中的权力,以最专业的能力、最负责的态度去处理每一个案件。我们必须要记得,我们不仅仅是在处理一个案件,更是在塑造他人的人生,在构筑社会对法治的信仰大厦。我们手中的笔、口中的言、心中的判断,分量何其之重!


第三颗心——尊重心

如果我是当事人,我不仅渴望一个公正的结果,更渴望在一个被尊重、被倾听、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程序中等待这个结果。程序的不公,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伤害。从我办理的二审案件中反映出,当事人非常渴望法官去耐心地倾听他。因此,需要我们在正确引导当事人的情况下,尽量做到去倾听,让他把该说的话都完整表达出来。我想,有时候,当事人可能明知自己案件不会胜诉,但他就是需要一个宣泄不快的出口,既然我们干了这份工作,那就让我们来当这个出口。我想,如果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在整个诉讼过程中被尊重,即使判决结果未必完全符合他的预期,也更容易获得理解和尊重。


“三颗心”讲完了,那么,“如我在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讲到这,让我想起一段往事。那是我刚大学毕业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当时的我是在民政办,主要负责给老百姓办低保、医疗救助和残疾补助手续等。有一天,来了一个40多岁的阿姨,她是一位残疾人,跛着脚来到民政办,让我给她办理低保手续,先前她已经经过考查被列为低保户,现在只差往民政局上报手续。我很快给她就办理完了。没想到,她突然塞给我100元钱,说是第一次办事这么顺利这么快,特地感谢我,算请我吃顿饭,说完她跛着脚往院子“跑”去,我追上去,好说歹说,她才把钱拿了回去。事隔14年,我依然记得当时那种无力和心酸的感受。我感到无力,感到心酸,我们的普通老百姓太不容易了,给她办手续,本来就是我的分内工作,为何她还要再付出额外的“感谢费”?

因此,我想说的是,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可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如我在诉”本来就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是我们的分内之事!而不是被要求做的事!

我们每一次对“如我在诉”的践行,都是在抚慰人心,都是在守护公平的梦想,都是在向社会传递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在这里,在兰铁中院,法律有尺度,司法有温度,正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