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网站,今天是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 关注:
法院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如我在诉·青年法官说第5期】以心换心,以情共情——一名青年干警“如我在诉”的承诺

来源:兰铁中院办公室 作者:刘斌明 责任编辑:朱小雪 发布时间:2025/7/23 9:04:12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如我在诉·青年法官说第5期】以心换心,以情共情——一名青年干警“如我在诉”的承诺

办公室法官助理刘斌明

微信图片_20250723090642.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办公室刘斌明,很荣幸能在此次“如我在诉・青年干警”主题演讲活动中,与大家分享我的工作感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以心换心,以情共情——一名青年干警“如我在诉”的承诺。

我想先从我印象深刻的一件案件谈起。那是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被告是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妇,开庭当天,他们带着两个孩子,大约六七岁,开始时我有些不解,因为即使是在离婚纠纷中当事人一般也不会带着如此年幼的孩子到庭审现场。

后来,在庭前调解时,老人才颤抖着说出真相:为了支持儿子在新疆创业,两位老人用养老房作抵押贷款数十万元。为了照顾孙子孙女,老两口跟着儿子儿媳到了新疆。可世事难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了一家人租住的房屋,老人的儿子儿媳不幸双双丧生火场,两位老人被烧成重伤,脸上、胳膊上至今还留着狰狞的疤痕,手指无法弯曲。这把火烧毁了这个家庭所有的希望,幸存的一家四口全靠政府的伤残津贴和孤儿补助等勉强度日。那一刻,我望着老人枯树枝般的手指,望着孩子们天真的脸颊,突然懂得 “如我在诉” 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如果我是这对老人,在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之后,还要面对冰冷的法律文书和无力偿还的债务,该会何等绝望?

所以,我立刻联系了银行负责人,向他们说明情况并提供了老人的病历和孩子们的学籍证明,经过不断沟通,银行表示“走完司法程序后他们会将这笔贷款做坏账处理,不再追索”;后又向庭长和院长汇报,报经审委会和院党组讨论决定,免除了应由两位老人承担的数千元诉讼费用。

送达法律文书那天,两位老人泪流满面,不断说着“谢谢”。

这个案件让我明白,群众认可的话语中藏着比法律条文更动人的信仰,司法不仅是冰冷的条文适用,更是在别人跌落深渊时,递出的那双手;是在命运关上所有门时,悄悄推开的那扇窗。

2021年,成为一名法院干警以来,我在行政、民事、速裁、派出法庭等多个审判岗位工作,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教会我:每一份卷宗里都装着别人的人生。当事人带着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走进法院,我们笔下的每一个字、口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们困境的光。作为青年干警,专业素养是我们的铠甲,但共情之心方能彰显司法的温度。张军院长说“老百姓到法院是来解决问题的,绝不是来走程序的”,我们既要精准适用法律,更要学会用百姓听得懂的语言释法明理,让他们在程序里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

去年,我有幸通过遴选来到了兰铁中院,到办公室工作后,虽然远离了审判庭上的唇枪舌剑,不再直面当事人期盼的目光,但是在落实“五型”办公室工作要求和提升“三服务”水平的过程中也让我对“如我在诉”有了新的注解。“如我在诉”并非只有在审判一线才能彰显,办公室工作没有法槌起落的铿锵,但有着与万千当事人诉求同频的脉搏——每一份需要反复校对的文件、每一次细致周到的会议安排、接待保障,都是司法为民这棵大树上延伸的毛细血管,默默输送着法治的温度与力量。印发的文件可能是一份审判指引,字里行间的精准与否,可能会影响最终的裁判结果;召开的会议讨论的可能是保险行业纠纷的高效化解,每一个观点的碰撞,都关系着众多企业的发展与相对人的切身利益。正是怀揣着这份对“如我在诉”的深刻领悟,我坚守“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准则和要求,让法治的温度通过我们的双手,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不管是在审判岗位还是行政岗位,“如我在诉”的实质是什么呢?最终指向的是一种“以心换心,以情共情”的理念和“功成有我”的担当。这种理念和担当,体现在对司法事业的绝对忠诚,体现在对群众需求的高度负责,体现在对自我成长的持续鞭策。它让我们明白,行政工作的价值,不在于是否站在聚光灯下,而在于是否真正成为了司法公正的守护者、司法温度的传递者。我们所追求的,不是一时的成绩,而是长久的信赖;不是表面的认可,而是深层的认同。

司法之路从来不是坦途,但年轻的意义力量正在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我们带着“如我在诉”的初心,在审判席上守护正义,在服务岗上传递温暖,让胸前的法徽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