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子没写法官手记了,不是不想写,实在是有点忙。忙着啃骨头执行案,忙着恶补网络知识,忙着制作“八股文”,忙着电脑上打字。
初次接触电脑和打字,大约是在2001年,坐在一台“康柏”面前,看着满键盘的拼音字母和各种符号,抓耳挠腮、手足无措、一脸茫然。凡是比我年轻的,不分男女,抓住就问,虚心求教。至今岁月已翻过去14年,可说句实话,我的文档编辑、打字水平依旧平平,没多少长进。究其原因,还是古人的那句话“三十以后不学艺”。平时在电脑上制作个裁判文书、工作总结或报告之类的公文直接打字还能凑合,若是写点有原创性带些思想内容的东西就比较困难了,满脑子想的都是b p m f、a o e ü,再加上分不清zh ch sh和z c s,思维经常被迫中断,既费工、又误事。这不,说话的工夫,又打错几个字。一生气,干脆采取原始的办法,一支铅笔、一沓稿纸,先写出手稿,再照打到电脑上,虽说多了一道程序,但对我来讲,反倒简单省事了。
相对于80后、90后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居民”,我们这些出生于数字爆炸年代之前的50后、60后们几乎个个都是“数字移民”甚至是“数字难民”。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无可奈何地被无情的现实裹挟,象逃荒一样走在向虚拟网络世界迁徙的路途上:用了几十年的手工技艺舍不得放弃,新的计算机数字技术又无法掌握。纵使我们其中有人挑灯夜战、发奋图强,偶然成为一半个网络高手,与“数字原居民”中随便拽出来一个PK,立马就相形见绌,被定位于三脚猫的功夫。这的确没有办法比,因为人家个个都是“童子功”。
互联网时代出生的新人,与生俱来地携带着数字基因和信息技术元素。他们的思想行为、工作学习、吃穿住行、人际交往、兴趣爱好无时无刻不与网络世界发生着密切关系,我曾在马路、车站、银行、公交车等公共场所不止一次地看到,新生代们手持各种网络、移动终端,旁若无人地熟练操作着键盘,或游戏、或上网、或微信、或自言自语如同精神病一般,仔细一看才发现是用耳机在与别人通话,只要有WF信号,他们可以长时间不吃、不喝、不动、不上厕所。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我们这些过了季的中老年人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科学进步,改变了我们传统工作节奏和生活习惯,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演化出无数新的行业,同时也加速了某些传统产业和技艺的消亡。然而,凡事都有相反的一面,互联网时代也不过如此。假如全球同时停电三天,难以想象那些新兴互联网产业和“数字原居民”们该将怎么过、怎么活?没了网络世界、没了虚拟空间、没了魔兽游戏;没了手机、陶宝、快递、微薄、飞信;没了…不敢往下想,那日子一定比我当初面对电脑时的窘态要凄惨N倍。反之,面对停电,哪怕时间再长一点,对我们这些“数字移民”或者“数字难民”而言就是小菜一碟了,大不了不看电视,不打电话。我们依然可以慢条斯理地看着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依然可以用传统火炉五味俱全地烹饪美食;依然可以悠然自得地翘起二郎腿,泡一杯香茶、点一支香烟,烛光融融地手捧一册纸书,有一眼没一眼地阅读。
我常想,当人类创造了互联网,发明了数字信息,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和遗失传统文化技艺。每当我们废寝忘食地敲打键盘、点击鼠标畅游在网络世界中的时候,是否还应该残存一丝危机感,保留几分原始技能?假如有一天时空逆转,我们身处荒野、孤立无援、绝地求生,是否有能力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获取食物;是否还会构木为巢,以避敌害;是否还能钻木取火,以化腥臊?
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桃林南路586号 邮编:730000 E-mail:ltzytxbd@163.com
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