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网站,今天是 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 关注:
法院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法官的寂寞之路

来源:中院研究室 作者:郭璟 责任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4/3/31 12:41:59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我们生活在尘世,而我们信仰、追求、遵从的是社会最高价值,这足以使我们的内心变得高洁、超脱。用一颗洁净的心品味世间,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放下执念,繁华三千、在意得失,都将成为过眼云烟。对法官来说,寂寞与孤独不仅是一种职业需要,也是一种生存状态,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选择了法官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一条忍受孤单、接受寂寞的道路。

司法往往是实现正义的最后希望,公正与廉洁是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的基础和力量所在。基于法官的特殊身份,不论在职务内还是在职务外,都应保持特立独行的个性,谨言慎行,对社交活动慎之又慎,更不得有损害司法公正、廉洁形象的言行。一方面,寂寞能使法官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独立思考,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确保作出公正判断。另一方面,面对诱惑,法官只有耐得住寂寞,淡泊名利,才能洁身自好。此外,寂寞能使人专注,法官唯有甘于寂寞,才能有更多时间钻研业务,而不是经营社会关系。法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法官应当走寂寞的人生之路,在寂寞中完成神圣的使命、成就美丽的人生。

在旁人眼中,法官就应该是孤寂的英雄,能耐得住寂寞,不爱出风头,不喜欢应酬。现实社会中,有些法官将司法职业伦理抛在脑后,经常与不当人士往来应酬,出入不应当出入的场所,参与不应当参与的活动,个别法官甚至在工作时间去寻求花天酒地,沉迷于灯红酒绿。他们之所以走上腐败的道路,成为司法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没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对司法腐败零容忍,扫除司法腐败,建设过硬司法队伍,除了要进一步扎紧制度篱笆、严格约束法官之外,法官自身必须与世间的喧嚣保持适度距离,具备坚定的意志去面对寂寞与孤单。尽管法官没有必要都像美国大法官卡多佐那样孤僻、那样独来独往,但有时候,法官必须要谨慎节制一般人都视为正常的社交活动,因为想要影响司法的关系网无所不在,稍有不慎,司法的方向可能就会被自己毫无防备的所谓友情、爱情甚或亲情给操控了。同时,法官本人可能也会因人情而葬送自己的名誉、前程甚至整个人生。在一些情景下,法官的孤寂行为可能不被人喜欢,但如果“讨人喜欢”与“受人敬重”不能两全,法官应坚定地选择“受人敬重”。因此,台湾地区“司法院前院长”翁岳生教授说:“法律人的尊荣,在于法律人的寂寞”。
   
要求法官具有圣人般抵制外在纷扰和诱惑的能力,是不切实际的拔高要求。法官也是世俗中人,有时可能也会在“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之间徘徊、纠结。要让法官甘愿在“寂寞的道路”上守护社会公平正义,全社会都要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国家来说,要建立和完善与法官相匹配的身份保障制度和收入保障制度;从社会来说,各行各业都要理解法官的自律言行与寂寞状态,宽容其不合群甚至孤僻的行为。只有这样,法官才能勇于面对寂寞、拥抱寂寞、学会寂寞、甘于寂寞,坚定地在“寂寞的道路”上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