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网站,今天是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 关注:
法院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如我在诉·青年法官说第11期】如我在诉——办好“小案件”,服务“大民生”

来源:兰铁中院研究室 作者:武晓珂 责任编辑:朱小雪 发布时间:2025/7/31 17:21:14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如我在诉

——办好“小案件” 服务“大民生”

武晓珂

研究室法官助理

微信图片_20250731172125.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如我在诉——办好“小案件”,服务“大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句话高悬于每个法院最显眼之处。它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更是法院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张军院长提出:“要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民生案,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真正做到‘只见公仆不见官’”。初次听闻“如我在诉”,我对其深意一知半解,然而,随着我进入法院工作的年头不断增长,这四个字渐渐有了温度与分量。

站在天平两端,先见人间冷暖。在基层法院工作时,我曾办理过这样一个案件,有位女同志来起诉离婚,她很是窘迫地说道,户口本、结婚证、还有跟孩子有关的东西都在她丈夫手里,实在是拿不出来,还能起诉吗?看着对方为难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当事人们面对陌生的法律程序,面对威严的审判场所,或许他们内心的不安会像潮水般涌来——害怕自己表达不清,担心诉求被忽视,更怕冰冷的程序消解了对公平的期待。“如我在诉”,不是简单的角色代入,而是将心比心的共情。我们只有真正把自己放进当事人的故事里,才能让每一个走进法院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不仅有明断是非的天平,更有守护人间烟火的温情。

细节处见初心,微光中照前路。作为一名法官助理,我们或许没有定分止争的最终决策权,但我们手中的每一份材料、每一次沟通、每一次为当事人奔走的脚步,都是司法大厦的基石,也最考验司法者的耐心与智慧。当当事人跨进法院的大门,他们首先需要的或许不是晦涩的法条,而是一个专注的眼神、一声温和的“您请坐”、一次耐心的倾听。我们不妨在整理材料时多问一句“还有其他证据需要补充吗”,在送达文书时多说一句“您有什么不懂的需要问吗”,在调解间隙多递一杯热水,这些细微的举动,其实是在告诉当事人:你的期待,我们从未轻看。法治的信仰与力量,正是由无数个这样有血有肉的细枝末节,编织成守护群众的坚实羽翼。

如我在诉止争,情理交融释嫌。“如我在诉”理念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法治哲理,不仅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至上”的核心要义,也为司法办案人员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方法策略。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需求新期待,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切实担起司法保障民生福祉的责任,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寻找方法、站在降低诉讼成本的角度提高效率、站在公正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角度保证质量,要推动从“审判思维”向“群众视角”转变,在“定分”的基础上努力做实“止争”,持之以恒的解决好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

同志们,将心比心才能换来人民群众的信心,以心换心才能守住司法为民的初心。现在再想起“如我在诉”这四个字,它在我心中,已不仅仅是一项职业准则,更像是一面映照初心的明镜。只有牢牢树立起“如我在诉”意识,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每一个小案件,才能服务好“大民生”,才能让法治中国的画卷上,处处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温暖底色。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