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约
在“如我在诉”中淬炼成长
民事审判庭法官 杨荔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十年之约,在“如我在诉”中淬炼成长》。站在这里,我内心百感交集。这不仅是一次演讲,更是一次向初心溯源、向使命致敬的旅程。我想从一个跨越十年的故事开始说起。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9月30日,那时的我,还是一名怀揣法治梦想的法学本科生。一次偶然的北京之行,我来到了国家法官学院通州校区。那庄严的大门、肃穆的氛围,难以言喻的吸引力与神圣感让我充满了向往。我让同行人帮我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记录下的,是我对未来的憧憬,是对“法官”职业光环朴素而炽热的仰望。
十年后的2024年9月26日,我收到了省人大常委会的任命书,正式成为一名员额法官。穿上法袍的那一刻,我终于真切地感受到了法袍的分量!这分量,不是布料的轻重,而是千钧的责任。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梦想的彼岸,是担当的开始,那个在校门口按下快门的瞬间,仿佛是这场使命交接的序章。
入额十个月,我像初学游泳者跃入深水区,经历了无数个“第一次”。每一次,都让我对“如我在诉”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还记得第一次主审案件前夜,我把提纲反反复复念了无数遍,生怕在庄严的法庭上因为紧张而说话结巴、表达不畅,显得不够严肃、不够专业。那一刻,“如我在诉”于我,是对自己身份角色的敬畏——我必须专业、严谨、庄重,才能不负当事人对司法程序的期待。
还记得第一次接听到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服,要求答疑的电话,我听着对方激动的言辞和一连串的质问,一时间竟有些语塞。我的老师陶庭长接过了电话,她没有急于解释法条,而是先温和地安抚当事人的情绪,然后用最平实、最接地气的话语,把案件的审理思路、证据认定、法律适用娓娓道来。没有晦涩的术语,只有清晰易懂的道理,我在旁边听着,内心震动不已。我既清晰看到了自己与成熟法官在案件处理、沟通技巧上的巨大差距,更深刻领悟到,“如我在诉”不仅仅是内心的同理,更是一种能力——那就是用当事人听得懂、感受得到的方式,去传递司法的逻辑与温度。
还记得第一个成功调解的案件,审理过程中合议庭内部对法律适用和理解也曾存在不小的争议,案情并不简单。我尝试着进行调解,出乎意料的是,经过多轮沟通,当事人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那一刻,我感受到,调解,不仅意味着化解了双方尖锐的矛盾,更意味着一个原本可能因法律争议而陷入漫长诉讼程序的复杂案件,实现了真正的“案结事了”。有时候,带着“如我在诉”的真诚去倾听、去沟通,调解这剂“良药”能更柔和、更彻底地抚平纠纷的褶皱。
回首这十个月,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如履薄冰,到如今能逐渐找到节奏与方向,我深切地体会到:法官这份职业的份量,就蕴藏在每一个看似平凡的细节里。
每一个判决的书写,都可能是影响当事人一生命运的最终裁决。对待当事人的态度是耐心还是敷衍?是温和还是冷漠?都展现的是不同的司法形象。
十年!从懵懂少年到员额法官,命运仿佛画了一个充满寓意的圆。这十个月的审判实践,让我深刻领悟到“如我在诉”绝非空洞口号,而是青年法官成长的必修课,是司法为民的生动实践。
未来,我将努力做到以公正为魂,让每一个裁判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历史的审视;以人民为本,让每一次倾听都传递司法的温度、法治的力量;以初心为炬,让每一份文书都承载正义的重量、时代的期许。
十年之约,初心如磐;未来之路,使命在肩。我将永远记得2014年那个在法官学院门前青涩的少女。那时的憧憬,如今已化作肩上的责任;那时的仰望,现在已变成脚下的道路。在这条追求公平正义的漫漫长路上,我将始终带着"如我在诉"的初心,让胸前的法徽永远闪耀法律的光芒,让每一个回望,都无愧于十年前那个心怀敬畏的自己!
谢谢大家!
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桃林南路586号 邮编:730000 E-mail:ltzytxbd@163.com
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