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网站,今天是 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
  • 关注: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工作举措与成效综述

来源:《中国审判》2022第19期 作者: 责任编辑: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发布时间:2022/10/18 21:18:54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电视剧《底线》讲,‘人生难题,总有办法’。法官就是要始终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就是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来解开形形色色的‘人生难题’。正是在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公平正义得以维护,法治建设不断发展进步。”2022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寄语新入院干部,要牢记职责使命,强化责任担当,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实践中书写人生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法院工作很多领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平安”二字重千钧。十年来,人民法院牢牢把握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目标要求,忠实履行刑事审判职责,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12月25日,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在支云科技法庭对三起涉黑恶势力犯罪案件进行集中宣判。至此,该院涉黑涉恶刑事案件全部清零。彼时,该院共受理涉黑涉恶案件31件217人,判决31件217人,37人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为彻底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斩断背后“利益链”,该院加大“打财断血”力度,执行到位涉黑涉恶犯罪财产刑3.3亿余元。一件件黑恶案件被依法处理,一个个黑恶分子被绳之以法,一批批“保护伞”被连根拔起……人民法院向黑恶势力亮剑的强大攻势,如万钧雷霆涤荡污浊,扫出了朗朗乾坤,守护着国泰民安。“人民法院审理的杀人、抢劫、绑架、放火、爆炸等几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从2013年的7.5万件9.57万人,已经下降到2021年的4.9万件5.68万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沈亮介绍,十年来,人民法院坚决贯彻、精准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对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大暴恐犯罪重拳打击,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不贷,对残害未成年人、性侵儿童、拐卖妇女儿童等严重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的案件,该重判的、该判处死刑的决不手软。今天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不仅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图景,还有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的中国奇迹——每10万人命案发生数处于世界最低水平,8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持续处于低位,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高位,从2012年的87.55%上升至2021年的98.62%,九成居民在深夜单独出门不担心安全问题。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形成新挑战。以金融安全为例,一些重大非法集资、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犯罪案件,涉案金额动辄上亿元,有的高达几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对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危害。2017年至2022年8月,人民法院先后审判处置了北京“e租宝”、昆明“泛亚”、江苏“钱宝”、上海“阜兴”等一批重大非法集资案件,以及“徐翔操纵证券市场案”“伊世顿操纵期货市场案”“远大石化操纵期货市场案”等一批重大证券、期货犯罪案件,有力震慑了犯罪。“从餐桌到用药,从头顶到脚下,从实体到网络,全方位守护百姓的平安。”沈亮表示,十年来,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通过依法严厉打击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深入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依法惩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妨害疫情防控、环境污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高空抛物、冒名顶替入学等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关键在于提升市场法治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多次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加强商事审判工作、打造优质的法治营商环境,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3年至2021年,全国法院商事审判部门在总体办案力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共审结一审商事案件近4382万件。其中,2017年至2022年6月,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金融案件近1000万件,占全国法院一审民商事结案总数的15%。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系列内幕交易民事赔偿案、康美药业虚假陈述案、包商银行破产清算案等一大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案件依法审结,有力服务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恒产者有恒心。”良好的产权司法保护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人民法院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充分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先后发布依法平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民事商事典型案例、保护产权典型案例、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民商事案例及全国法院十大商事案例,促进营造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对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出了动员令。

随后,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市场主体、产权保护、公平交易、市场秩序、民生保障、服务开放、高效解纷等方面,提出了31条贯彻意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今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当前经济工作把舵定调。超1.5亿市场主体是保就业、保民生和稳经济的关键。会议提出,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围绕中小微企业“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人民法院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15个典型案例和创新机制。一系列“实招”“新招”“硬招”,打出了一套稳企复产的“组合拳”。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稳企复产14项措施”为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成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有力服务保障“六稳”“六保”,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法院打造“执行和解监管平台”唤醒被执行企业“造血功能”。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介绍,这其中既有“雪中送炭”式的司法扶持,又有“添砖加瓦”式的司法服务。

黄文俊表示,人民法院进一步完善平等保护中小微企业的产权保护制度,继续清查超标的查封、乱查封问题,严防在保全、执行过程中侵害中小微企业正当利益的行为;进一步维护有利于中小微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依法破除对中小微企业在投资、市场准入等领域设置的门槛,保护中小微企业经营自主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审理力度,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在充分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影响的基础上,人民法院进一步健全市场主体救治机制,依法甄别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市场前景。对具有挽救价值的中小微企业,积极引导通过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等程序,给企业一定的缓冲期,公平有序清偿相应债权,使企业再获新生。“重庆力帆”是行业首家A股上市的民营乘用车企业,从进入破产重整到最终危机解除,只用了102天。“我们创造性地提出统筹利用上市公司出资人让渡的转增股票,引入战略投资人和整体清偿上市公司及十家子公司债务,综合化解集团风险。”重庆破产法庭庭长吴洪介绍。2022年5月19日,由“吉利汽车”和“重庆力帆”共同出资新组建的睿蓝汽车总装厂机器声轰鸣。“重庆力帆”老员工赵兴泽兴奋地说:“每个月的汽车销售量都在增加,工人们工资跟着涨,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依法保障复工复产,助企纾困解难,精准服务“六稳”“六保”……人民法院在共同抗击疫情这场硬仗中坚守阵地,履职尽责,优化营商环境的司法举措不断迭代升级。中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

法治助力擦亮民生底色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各领域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贺小荣介绍,十年来,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妥善审结各类涉民生案件,发布一系列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改革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2015年以来,各级人民法院一律敞开大门,对符合受理条件的起诉,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依法审理涉及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各类民生案件3600余万件,法槌起落间,为老百姓守住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以执行工作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全面强化各项执行工作,构建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工作格局,“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如期实现。出台涉食品药品、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争议、医疗损害责任等民生领域司法解释,引导全社会树立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契约意识、责任意识。发布人脸识别司法解释,统一城乡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新增平等就业权、性骚扰损害责任纠纷案由,依法审理毕业生就业歧视、人格权侵害禁令等案件,加强人格权益保护。发布物权编司法解释,审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案”“强行啃老无居住权案”等典型案件,保护人民财产权益。制定婚姻家庭、继承编司法解释,严惩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依法审理“离婚家务补偿案”等案件,坚决反对家庭暴力,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近1.1万份,促进家庭文明建设。依法审理侵害“狼牙山五壮士”等英烈名誉案,侵害袁隆平院士名誉、荣誉案,高铁霸铺案,号贩子逃跑摔伤索赔案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政策、司法裁判,以裁判引领规则,以规则引领风尚。

大力开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和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加强诉调对接,促进简案快审,不断提高司法效率。目前,“总对总”合作单位有12家,全国四级法院及7.8万个调解组织、6.9万家基层治理单位、32.8万名调解员在调解平台开展调解工作,为当事人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解纷服务。

进一步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明确救助范围,建立“六个统一”的办理机制,规范救助案件的办理程序,切实发挥司法救助扶危济困、救急救难的保障功能,彰显司法关怀,传递司法温暖。推动司法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网上立案发挥了24小时“不打烊”的便利作用,让群众足不出户也能顺利立案。

微信图片_20221019202556.jpg

2018年10月25日,广州互联网法院敲响该院“第一槌” 供图 CFP

先后在杭州、北京、广州设立三家互联网法院,探索“网上纠纷网上审理”新型审理模式,审理时间比传统审理模式节约了50%,公正高效审理了一批大数据权利归属、虚拟财产保护、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权属等新类型、疑难复杂互联网案件,明确平台责任、数据权属、网络侵权等案件裁判规则,有力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微信图片_20221019202552.jpg

2017年9月8日,杭州知识产权法庭揭牌 供图 CFP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6个巡回法庭,方便群众诉讼、就地解决纠纷,被称为“老百姓家门口的最高法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知识产权法庭,新设4个知识产权法院和3个金融法院,增设1个海事法院,设立破产、环境资源、国际商事、劳动争议等专业化审判机构,专业化建设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十年来,人民法院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最严密法治守护最美中国

天蓝、地绿、水清,是亿万人民心中的美丽中国。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可靠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成就世人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环境司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持续深化环境司法改革创新,积累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的有益经验。”201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环资审判走上专门化发展道路。随着江苏南京、甘肃兰州、云南昆明、河南郑州等环境资源法庭相继成立,如今,2426个环境资源审判机构遍布神州大地。

微信图片_20221019202548.jpg

2021年4月16日,河南省扶沟县人民法院韭园人民法庭法官到双方当事人所在村庄审理土地纠纷案 供图 CFP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十年间,人民法院审理了很多具有标志性的环境资源案件,每一起案件都是一个生动的法治故事,记录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法治声音,标注着环境法治发展的时代脚步:审理腾格里沙漠污染公益诉讼等案件,服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审理绿孔雀预防性保护、非法捕捞长江鳗鱼苗等案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审理非法销售汽车尾气“年检神器”等案件,助力减污降碳……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临萍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法院审结环境资源案件192.9万件。其中,刑事案件28.5万件,民事案件128.4万件,行政案件36万件。同时,制定完善惩治污染犯罪、森林资源保护、环境侵权禁止令、惩罚性赔偿等21件司法解释,出台新时代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意见、长江保护法实施意见等13个司法文件,发布26个指导性案例和24批260个典型案例,织密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网。荒山又绿、水域复清、小鱼苗长成了大鱼……各地法院创新适用补植复绿、增殖放流、技改抵扣等生态修复司法措施,建设一批生态司法保护修复基地,引导公众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最高人民法院和29个高级法院实行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审判职能“三合一”,构建长江、黄河、大运河等流域环境司法协作机制,以国家公园等生态功能区为单位,实行跨区划案件集中管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司法能力明显提升。2021年5月,《世界环境司法大会昆明宣言》通过。中国环境司法的理念、制度、实践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为推进国际环境法治发展、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司法改革未有穷期

伟大变革,总是在时代呼唤和历史选择中诞生。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纲领性文件首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千头万绪中,“改革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目标之一。沿着既定方向,一场波澜壮阔的司法改革就此在神州大地磅礴展开。

司法改革,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利益格局,推进力度之大、变革程度之深、改革攻坚之难前所未有。2015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提出65项改革举措,并将之作为《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以下简称“四五改革纲要”)。考虑到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级以下地方法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基础性措施,根据重大改革事项先行试点的原则,分三个批次,就上述四项措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试点,为全面推进改革积累经验。截至2018年,即“四五改革纲要”的收官之年,司法改革已从立柱架梁转入综合配套的“精装修”阶段。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法院组织体系改革、立案登记制改革、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展开并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也更加迫切,党的十九大作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大战略部署。综合配套改革之于司法领域,当属新提法,表明我国更加注重司法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战略支撑地位,也更加注重司法体制改革的系统配套推进,全面激发改革的“联动效益”和“共生效应”,确保各项改革举措形成整体合力、真正落地见效。

2019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即《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在更高站位、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深化新时代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司法责任制,短短5字,直指要害。它革除的是层层审批的行政化痼疾,重塑的是“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的审判权运行机制,建立的是权责清晰、权责统一、监管有效、保障有力的审判责任体系,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全面提升司法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具有重大意义。在深化司改这盘大棋局中,如果把司法责任制比作改革的“牛鼻子”,那么,制约监督机制就是牵住“牛鼻子”的“缰绳”。2018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新型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推进,从来都是强调有序放权和依法监督两个方面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瞄准制约司法公正和司法能力的体制机制问题,司法改革始终蹄疾步稳。人民法院以司法责任制改革破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权责不清”的顽疾,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破解“起点错、步步错、错到底”的积弊,以司法公开压缩“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空间,以执行信息化寻求解决“执行难”的新思路,以智慧法院建设实现办案质效提升的“弯道超车”。……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使命需要新担当。站在新的起点,人民法院持续推进党史学习培训全覆盖,引导干警筑牢政治忠诚,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续严格对标对表中央确定的改革任务,对已经成熟的司法改革经验做法继续巩固深化,并推动上升为制度;对正在推进的司法改革举措继续加大力度、深化完善;对有待跟进的改革配套措施及时推出、有效整合,推动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取得新突破。十年征程硕果累累,一派欣欣向荣的革新蓝图正徐徐展开。